1、《石屋山居诗·其一》: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石屋禅师是明末元初诗人,长期隐居山中,著有《石屋山居诗》一卷。万种境界机妙全都安静歇息下来,耳闻所见全部消融在静寂中。两耳清闲,不闻红尘世事。内心淡泊,安然自若,从晨鸡叫晓坐到暮钟声声。
2、《石屋山居诗·其二》: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过去的事就让它随风而散,不要时时刻刻思挂心头。未来的事也不要过早地考虑,谁也知道将来会是怎样。梅子金黄,新鲜可口,栀子花开,清香四溢。
“石屋养马”并不是一个成语,而是一个历史故事,与越王勾践有关。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因越国不帮助他攻打楚国而反倒帮助夫概造反,所以趁着越国有丧事的时候发兵攻打越国。阖闾在醉李地方中了越国的埋伏,败下阵来,还受了重伤。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为国王,决心为父报仇。公元前494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从太湖出发去打越国。越国的大夫范蠡和文种劝勾践向吴王求和,但勾践拒绝了,他派了三万壮丁去与吴军决一死战。然而,越军大败,勾践只好带着五千人逃到会稽山。吴军围住了固城,伍子胥和伯嚭两面夹攻。在这种情况下,勾践向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做吴国的奴仆。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勾践的求和,但将勾践夫妇贬到石屋去住,让他们养马,并去掉勾践的衣冠,使他蓬头垢面。尽管生活艰苦,但勾践坚韧不拔,范蠡也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夫差曾试图劝降范蠡,但范蠡拒绝了。两年后,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
这个故事表现了勾践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范蠡忠诚不渝的品德。虽然“石屋养马”并不是一个成语,但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后人广为传颂。
根据公开资料,《石屋山居诗》的作者不是杜甫,是元朝诗人善住。
全文如下:
古屋千尺强,四面碧峦翠。
石屋耸深空,中有百尺镜。
倚壁立古树,翠色落人影。
高岩暮不开,暝色鸟飞迥。
隐居在兹焉,泉石聊独听。
却笑楚襄人,胡为此幽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