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在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关于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的详细解释:
静息电位的数值通常保持相对稳定,对于哺乳动物细胞的静息电位,其数值约为-70mV。这种稳定的电位差主要是由于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的浓度差,这是由于细胞膜上的钠泵(也称为Na+/K+泵)的主动转运作用。钠泵可以将细胞内的Na+离子泵出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离子泵入细胞内,从而维持细胞内高钾、细胞外高钠的离子浓度分布。
其次,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以K+为最高。细胞膜中存在持续开放的非门控性钾通道,这使得K+离子可以顺浓度差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由于细胞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与K+离子的相互吸引作用,形成了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会阻止K+离子的进一步外流,当电位差驱动力增加到与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电-化学驱动力即为零,此时该离子的净扩散量为零。这种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由于安静状态下的细胞膜只对K+离子有通透性,因此静息电位相当于K+离子的平衡电位。
总之,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是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静息电位的维持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参与了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等多种生理过程。
生理学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超极化变化的现象。当神经元接收到抑制性神经递质时,会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可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降低神经元的放电速率。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运动控制、感觉处理和认知功能中。
是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其中两个
具体如下:
1、生理需求: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
2、安全需求:劳动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3、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权力欲;
5、认知需要: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6、审美需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