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为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临凉州区,西南与金昌市连接,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截至2020年2月,全县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下辖18个镇、248个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178470人。
民勤历史悠久,早在28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沙井文化”。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收复河西,在此置郡设县。民国17年(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是甘肃省有名的“文化之乡”、“教育名县”。
2800多年前,民勤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并创造了“沙井文化”。
东周时期,分属秦和西戎。
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
三国时期,被马超、韩遂占据,称关西。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除置宣威县外,收祖厉流民在汉武威县附近置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及武安郡。
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2]
宋元时期,循唐制。
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
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
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武威专区,驻武威县,民勤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专区,成立张掖专区,县属张掖专区;1962年1月1日,撤销张掖专区,复设武威专区,县属武威专区;2001年武威地区撤区设市,民勤县属武威市。
中国的国花牡丹象征着民族团结。牡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它的花瓣丰满、色彩丰富多样,代表着各个民族的繁荣和和谐。牡丹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如富贵、吉祥、美丽等。无论是在宫廷文化中还是民间传统中,牡丹都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符号。因此,牡丹花象征着中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和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