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器胎特征:早期多呈深灰色,仅少数为灰、黄色,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状铁斑痕出现。盛唐青瓷,胎呈淡黄色,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中晚唐时,胎质渐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小的点状铁斑。
2、器釉特征:盛唐青瓷,釉料不够精细,釉色青褐或青黄,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泽,甚至出现木光。中晚唐时,青瓷釉呈灰绿、灰青或青中显灰色,釉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征: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以后造型渐多,器壁渐薄。
4、装饰手法:贴花、绘彩、并开始划花和戳印花。
5、装烧工艺特征: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垫方法,烧成后盘碗内底中心均留有三点烧痕。
6、施釉特征:初唐施于口下,后渐向下发展;中唐时,器外大部饰釉,仅?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匀,见有垂釉和流淌现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变为通体施釉。
7、底足特征: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时期,盘碗底足为流行的宽矮圈足(玉璧型底),这种玉璧形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则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则挖足渐深,玉璧足渐窄,晚唐时圈足演变为细窄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窑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产品特征: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釉、茶叶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釉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
宋代章川堡是中国古代的一座边塞堡垒,位于今天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章川镇。它是宋代为了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防御而修建的重要军事要塞,用于抵御西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侵袭。章川堡是当时边塞防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堡,具有很高的防御价值。它不仅是军事阵地,也是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黄州快哉亭记》
2.《怀渑池寄子瞻兄》
4.《上枢密韩太尉书》
5.《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6.《三国论》
7.《上昭文富丞相书》
8.《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9.《武昌九曲亭记》
10.《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