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行书书法字帖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知名的:
- 《治平帖》:书于北宋熙宁年间,时年苏轼约30余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宝月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一》,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此帖四行,四十二字,尺寸为23厘米×17.7厘米。笔法峻健锐利,应为早年书,是东坡存世墨迹的肇始之作。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天际乌云帖》:用笔精到,格调高雅,姿态万千,被誉为绝佳之作。
- 《楚颂帖》:潇洒流利,气势磅礴,翩若惊鸿。
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寒食帖》《获见帖》《覆盆子帖》等行书书法字帖,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蝶恋花春景的心得如下:
“天涯何处无芳草”应该是流传最广的,世人也多用来安慰失恋的男女。但其实,无论是事业低谷、还是一时的受挫,都是适用的。而那句“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句话也常被引用,用来解释无可挽回的爱情失败。我却喜欢它的“无情”,一切烦恼皆因之不存。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首词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解读。
赏析: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属悲秋之作。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叙事议论。
上片写景抒情,将秋风拟人与人对话,写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霜风”就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奠定了全词悲凉哀怨的基调;尽管词人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接着以问句的形式写出词人有冤无处诉的忧郁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词人生活的无聊和苦闷,显示出对社会和人事的完全绝望。
下片叙事议论,写词人早上醒来,来得庭院,感叹时光易逝,来日无多,而当时处境,只能让他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光阴似箭,强烈地表现出词作的感伤之情;酒醉、眼乱、烛红,充分写出了词人狂放不羁的醉态。
此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词中描述了两幅衰容,一是霜风昨夜入梧桐、今朝来庭下的萧瑟冷落;一是词人病后意慵懒、酒后眼花乱的潦倒颓放。全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作者一生多舛,几遭贬谪。这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伤得真切。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